徐立鴻,男, 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獎章”獲得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
1991年東南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7月破格晉升正教授,2007年晉升二級教授。2006年至2011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ECE系高級訪問學者,2010年至2020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家科學基金會BEACON(進化智能)科技中心顧問、客座教授。
六合彩結果-六合彩開獎號碼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設施農業(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曾任同濟大學現代農業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創院執行院長。
國際IEEE(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高級會員,IEEE CIS(計算智能)上海分會主席。曾擔任國際ACM(計算機學會)/SIGEVO分會 2009 GEC Summit(遺傳與進化計算世界峰會)主席。
曾就設施農業專題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以《設施農業奏響“田園新牧歌”》網絡節目在線播出;就無人農場專題接受上海電視臺東方衛視專訪,在《未來邀請函》電視節目中播出;就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專題接受IEEE亞洲中心專訪,網絡線上播出后百萬觀眾反響強烈;均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因獲國家科技獎而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的接見。
教學工作
1.已培養博士后5人,已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00多人。
2.開設課程:
本科生課程:《人工智能基礎》;
研究生課程:《智能自動化理論》、《過程控制》、《農業生物環境的建模與優化》、《智能自動化理論在農業生物環境控制中的應用》等。
科研工作
1.研究領域與方向
智能自動化與人工智能理論研究、智慧農業應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進化多目標優化與智能計算、魯棒預測控制等理論研究;
(2)可解釋性人工智能模型和機器視覺方法研究;
(3)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溫室與植物工廠的環境控制技術、無人農場的農機無人駕駛導航控制技術、無人漁場的智能投餌和健康福利養殖的機器視覺技術等。
2.主要成果與貢獻:
(1)在進化智能與多目標優化研究方面,首創并系統提出了“多目標相容優化控制(MOCC)”理論方法框架,在本領域著名的國際學術會議46th IEEE CDC 上作學術報告并發表。在高維-超高維演化多目標優化方法研究方面,創新提出了 1)對稱泛化Pareto優方法從而將“高維”問題變成“偽二維”處理的技術;2)“(M-1)+1”框架的GPO優勢方案同時促進收斂性和多樣性的技術;3)基于支持向量回歸(SVR)的非線性預測器與基于分解的MOEA (MOEA/D)結合的DMOPs的新算法;4)基于混合代理的新約束優化方(HSBCO);5)解決機器學習問題的可擴展進化多目標聚類算法等等。有效解決了沖突目標的優化控制問題,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等本領域多個頂級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超10+)學術論文。其中的兩項理論成果作為進化智能領域研究中的重要進展,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BEACON(進化智能)科技中心官方網站主頁上作了重點介紹。
(2)在可解釋人工智能模型和魯棒預測控制研究方面,創新性地提出數據和知識雙驅動的一種模糊邏輯和神經網絡的集成模型---自組織“廣義模糊神經網絡(GFNN)”智能建模方法,該算法能在預定精度下自動同時處理系統的結構識別和參數自學習過程,從而實現了GFNN新穎的在線結構自組織。研究得到一系列針對不確定性系統魯棒的模型預測控制算法,其中包括:1)魯棒性好的加權多步預測控制算法;2)適用于降階模型的頻域自適應預測控制方法;3)能充分利用數據和語言信息的組合預測控制方法;4)面向效率的模型預測控制(EfiMPC)算法;5)一類具有未知動力學和執行器飽和度的MIMO非仿射非線性系統的間接自適應模糊控制算法;有效解決了動態系統的自組織自學習建模問題和不確定系統的魯棒控制問題。在中國《自動化學報》、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本領域多個頂級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3)在解決中國農業的“菜籃子工程”的溫室環境效益優化控制、無人農場中的農機導航控制、無人漁場中的自動投餌和健康福利養殖問題中,研究得到1)溫室環境多因子協調智能控制算法,研發了溫室環境多因子協調和多目標優化控制系統并在多地成功應用;2)農機多機協同控制的效率預測控制算法和路徑規劃優化算法,研發了無人農場農機一體化導航控制終端并在多地成功應用;3)針對機器視覺與智能信息感知中的多尺度、非結構化信息等瓶頸問題的一系列無監督、弱監督小樣本數據的深度學習網絡結構模型和學習算法,并在無人漁場投餌控制中應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Agriculture、Agronomy等本領域多個頂級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4)申請獲得50多項中國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5)為企業創造了較大經濟效益。
3.成果分類:
(1)發表論文: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SCI/EI檢索的論文150余篇(這其中,IEEE Trans. onTEVC、on TCYB、on TASE、on CSVT等國際頂刊和ESI高被引論文、中科院SCI 1區2區等高端論文30多篇),近年來發表的論文總被引用次數超3000次(不完全統計)。
(2)出版專著和教材:出版3本專著:1)《演化多目標優化與智能計算》,科技出版社,(已簽合同于2024年出版);2)《智能視頻監控系統中的目標監測與跟蹤算法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2018);3)《New Achievements i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歐洲IN-TECH專著(2010)。參加一本教材編寫:4)全國高校教材:《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導論》(苗香雯、馬承偉主編)第三章---設施農業環境檢測與控制(2.5萬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3)知識產權:獲得中國發明專利等自有知識產權成果50多項(其中,中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近40項,軟件著作權10多項)
(4)承擔項目:主持或承擔了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據驅動進化溫室多目標魯棒優化控制策略研究”等(項目號:62373286、61973337、61573258、61174090、60674070);2)1項國家高技術(863)重大項目 “植物工廠化生產低碳設施與裝備研究” (項目號:2012AA10A507)、3)2項國家高技術(863)重點項目“集約化水產養殖數字化集成系統研究與應用”和“作物虛擬設計與可視化技術--溫室作物生長過程可視化復現技術研究” (項目號:2008AA10Z227和2013AA102305)、4)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高光效節能設施研制與管控一體化技術及其應用”,(項目號:2008BADA6B01);5)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設施水產養殖智能化精細生產管理技術裝備研發”(項目號:2017YFD0701700);6)1項中國教育部-中移動重大項目“5G+智能農機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號:MCM2020-J-2);7)其它10多項國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項目;8)合作承擔美國科學基金(NSF)5000萬美元資助BEACON (進化智能)科技中心十年期項目(編號:#DBI-0939454)。
獲獎和榮譽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獎章”;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4.國際計算機學會(ACM)貢獻獎;5.圖像處理領域重要國際會議ICARCV 2010最佳論文提名獎(5篇之一);6.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技發展貢獻獎”;7.中國HUAWEI“智能基座-華為云與計算”先鋒教師獎章;8.省級新長征突擊手稱號;9.省級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0.教育部高校骨干青年教師;11.上海市“曙光學者”
社會兼職
1.中國工程院院士外部同行評審專家;
2.國家杰出(優秀)青年基金和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
3.國家重大科研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專家;
4.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評審專家;
5.《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5)》設施農業專題調研專家組組長;
6.上海市“菜籃子工程”專家組(2000-2006)組長;
7.上海市批準建立“徐立鴻教授(院士)專家工作站”(在上海市智慧農業龍頭企業----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設立),任首席專家;
8.IEEE TEVC、Agriculture、《智慧農業》等多個國際頂刊和國內期刊編委或審稿人;
9.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家級進化智能BEACON科技中心等多所國外國內高校的客座特聘教授。
10.國際ACM(計算機學會)GEC(遺傳與進化計算)世界峰會(2009)等多個學術會議的大會或分會場主席。